当前位置: 首页 > 发挥作用 > 银龄风采

我从百子前巷走出来

来源:.      时间:2020-07-23

 黄石三中 曾玉珍

“五·一六,咱们出了头,解放的红旗插上黄鹤楼!”(1949年5月16日解放武汉)我是一边唱,一边扭着秧歌迎接解放军进城的。那时,我正在汉口十八小学读书,即将毕业。毕业后考取了武汉市一女中。由于家境贫穷,学习成绩优异,享受甲等助学金,一直到毕业。

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姑娘。八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我家的生活每况愈下,搬迁到汉口前花楼百子前巷49号一间十来平米的小房间里。前花楼以前是武汉最繁华的地段之一,百子前巷青石板铺就,人口稠密,早上上公厕还要排队,我一家只有在厨房里安放了一个马桶。我家就住在公厕斜对面的旮旯窄巷的“鸽子笼”里,只有一个小窗户,长半米,宽还不到半米,微弱的光线就从这可怜的窗户照进来。这“鸽子笼” 里住着我们家三代人:外婆、继父、母亲、我,还有两个弟弟。六个人,两张床,一大一小,真是“贫民窟”,住了几十年。

妈妈总想我早点赚钱养活一家老小。在我读初中时,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去读“簿记”,准备让我去当会计。我当时是早出晚归。市一女中在一元路,离家很远,中餐只有“混”,填饱肚子而已;来回都是步行,没有钱乘公共汽车。回家已是疲惫不堪,除了完成课后作业外,还要夜读“簿记”,有时听“簿记”课时,眼睛都睁不开。当时,如果没有助学金,我是撑不下去的。一解放我就享受了党的政策的温暖。

为了维持一大家人的生计,我和大弟弟从小就帮着家里剥豆子、粘火材盒子赚钱贴补家用。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武汉一师。我的吃住就不愁了,师范免学费管吃住。师范毕业,学校又选送优秀学生报考华中师范学院,我考取了华师,妈妈却要我立即工作赚钱养家,“苦斗”了好一阵子。由于我读大学的态度坚决,妈妈妥协了,我开始了再一次艰苦的学习生活。

在华师读书,除我自己能享受免费的吃住外,每个星期六还能用我节约的伙食费买些卤菜和荤食给家里的老小改善生活,全家都很高兴。在大学,我勤奋学习,又写了入党申请书,努力走又红又专的道路。这时,我的大弟弟被保送到北京钢铁学院学习。像我们这样的穷苦人家出了两个大学生,这在旧社会是绝对不可能的。

1958年9月13日,我突然接到通知:提前毕业,分到黄石办大学。当时,黄石火车站连个候车室都没有,满目都是荷塘藕池。虽说是大学,但师资缺乏,又无校舍,只能分而治之:师专寄居在黄石一中,医专寄居在黄石卫校,工专寄居在武钢技校。我们师专招的学生以小学教师为多,只办了两个系:数学和中文。师生员工加起来也不过六十余人,女老师只我一人。校长由黄石一中校长兼任,校长之下没有设中层机构,只有一个图书管理员,教师也常常承担杂务。

1958年10月,黄石师专终于开学了。分配我教现代汉语,显然大学学的“现代汉语”不够用了,于是订阅语文刊物和购买有关汉语的书籍自学,边教边学,挑灯夜战,拼命干。不久,就病倒了,眼睛近视程度加深,玻璃体混浊,心脏肠胃也染病,我成了三医院的常客。

1962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黄石师专下马。黄石师专短短的四年时间仍然培养了不少人才,解决了黄石许多新建的中学的教师短缺的困难,其中不少人还走上中学和其他文化单位的领导岗位。

1962年黄石师专下马后,我被分配到黄石三中。三中座落在那时号称”城中村”的陈家湾,磁湖南岸,黄荆山麓。 1956年6月建校,开始只有简陋的红砖平房作为教室、办公室和教师宿舍。招收初一3个班153人,教师8人。1957年依山建起16间教工宿舍,每间12平米简易的砖瓦平房。1959年9月,第一幢二层楼的教学大楼竣工,开始招收高中生,两个班90人。同时又在更高的山上建起第三批砖木结构教工平房宿舍。由于教工和学生的宿舍都在山上,用水困难。师生每天要到山下厨房去提水,雨雪天提水上山真难!我校历史老师邓彰义到山下提水摔断了腿落下残疾。直到70年代,才在每排宿舍的炕坡上建一个蓄水池,晚上才能接水,洗衣服还得排队。五、六十年代,一进门,大操场遍地是泥:晴天尘土飞扬,雨天到处是泥浆,好几天不能进操场做操打球。特别是大雨和暴雨,山洪爆发,泥石流从山上冲下来,泥巴路成了泥荡,一片狼藉。

1962年调到三中工作时,是与另一位女老师合住一间10平米的房,1963年爱人从大冶师范调到三中时住在一间10多平米的房子,同年底,第三次搬迁就住在山上第三排房的最后两间共12平米的套房。十年后,才在屋对面的护炕上搭起了一间厨房。我一家三代五口人在这套房子里住了整整十八年。

就是在如此简陋低劣的条件下,三中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创造出骄人的成绩,有的学生考取清华、北航和其他名校,有的学生在教育、医疗、商业和工矿部门工作,其中不少人还走上领导岗位,因而黄石市1964年的人大会议上表彰了三中教育成绩。而我也能上能下,从大学下到三中工作后,努力教好语文,做好班主任工作,所教学生都有所作为,其中许多学生现在在省市教育和医疗单位担任教师和医生,其他不少学生都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骨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改革开放,三中在教改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被确定为黄石市重点中学。我个人也全身心投入工作,尽可能多做贡献。除教语文、当班主任外,还担任工会妇女委员,既要为学校女职工谋福利,还要调解家庭纠纷,特别是育龄女职工及职工家属的计划生育工作,工作繁琐,且得罪人,遭人嫉恨甚至责骂。但我毫不动摇,任劳任怨,圆满地完成各项任务。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工会积极分子、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还被社区评为“最美家庭”。

同时,三中的校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装了完整的供水的系统,每间教室和住户每天24小时都能用上自来水;教室外的走廊上都设有饮水器和卫生间。校园逐年进行绿化,我校于1998年被评为花园式的学校。边教学边改建,充实完善了实验室,建起了电教中心,为每间教室安装了电教设备,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电脑,为学生建起了电子阅览室,破旧的平房全拆除了,建起了高楼大厦。我家第四次搬迁住进了宽敞、舒适90多平米的楼房,三室两厅,并渐渐地购买了空调、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而且多次更新换代。

现在人们走进三中,眼睛一亮,橘黄色的塑胶操场宽敞整洁美观,环6道,直8道,面积9900平米。操场后面是占地15100平米的现代化综合教学大楼,设有学术报告厅;男生住进了“荆竹苑”学生公寓,女生住进了“荆桂苑”。三中逐年扩招。三中又兴建了一幢新型的教工宿舍4号楼,1999年,我家第五次搬迁,住进这115平米的新房。我到了退休年龄,由于工作需要返聘十年从事档案工作。黄石三中档案室从无到有,一直晋升为省二级,成为黄石中小学档案室的样板,我本人也受到表扬和赞赏,退休时已65岁。壮丽的70年,祖国成就辉煌,我饱尝了奋斗的幸福。

回想1958年刚到黄石公交车寥寥无几,小汽车几乎看不见;现在公交车几十路,通往各个街道,早6晚9,有些路段延迟到晚上12点;小汽车满街皆是。黄石已建设成为鄂东南特大城市,由“光灰”的城市变成了光辉的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家和全国亿万家庭一样,告别了缺吃少穿的困境,过上了美好的生活。现在,早餐可吃上牛奶、鸡蛋;中餐和晚餐,鸡鸭鱼肉已成了家常便饭,几乎天天都在过年。以前是一衣多季,现在是一季多衣。以前出门比较困难,现在公交车就停在三中校门口,我们老人免费乘坐。我和老伴都有两个医疗卡,普通医疗卡和慢性病医疗卡。我和老伴还享受老龄津贴。最近几年,工资不断调整增加,提高了生活质量。我和老伴都有智能手机,老伴还有台式电脑,我则有平板电脑,手指一点,大千世界就在眼前,听新闻、学知识、读书籍,随兴而为,毫不寂寞,生活得有滋有味。我的三个女儿家里都有房子和车子。

我是从百子前巷走出来的,从旧社会的贫民窟家庭里挣扎着求生存的穷女孩,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为一名中学高级教师,从无知的小女孩成长为共产党员,从拥挤狭窄的“鸽子笼”住进了115平米的三室两厅的楼房,这些都归功于党,归功于建国70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辉煌的成就。

我现在已到耄耋之年,体衰多病,走路离不开拐杖,开刀数次,还经常住院,但我是一名党员,仍然听党的话,我退休后仍然按时参加党的活动,学习党的文件,写心得,干力所能及的有益于人民的事。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献余热,为实现中国梦、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